<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26873610?origin\x3dhttp://hazeynut.blogspot.com',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messageHandlersFilter: gapi.iframes.CROSS_ORIGIN_IFRAMES_FILTER, messageHandlers: { 'blogger-ping': function() {} } }); } }); </script>
hazeynut @blogspot.com ♥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Food For Thought

洪奕婷:我认为的事实

洪奕婷

  后天正好是情意绵绵的情人节,那就先从应景的爱情说起。

  日前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一个桥段:女生崇拜优秀的男生,心生倾慕,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男生拒绝女生时委婉地说了一句:“不要被自己的错觉误导,眼见未为实。”

  言下之意就是“我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完美”,但这轻描淡写的拒爱之所以精彩在于看似针对情事,却又恰好说中了操控着人类社会的一个无形关键:perception(认知)。

  你我或许都没有察觉,我们每时每刻对人对事的所言所行其实完全有赖认知在引导我们做决定。我们感觉老板今天心情欠佳,所以不敢向他提请假;我们认为老师一向很随和,于是斗胆请求他延迟提交作业的日期等等。根据人类心理学的认知过程(perceptual process)理论,基于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人类鲜少能掌握所有的资料,看到百分之百的事实和真相,所以神奇如人脑会按照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当事人的感觉拼凑出一个自我认为的事实(perceived reality)。

  只不过问题是,这个主观事实不一定与客观事实相符。所以,恋爱时美好,结婚后幻灭的问题在爱情世界里层出不穷。人们喜欢将之归咎于“被爱情冲昏头”,但科学地分析,其实不过就是被自己所认为的事实误导。

  在两个人的世界里,认知问题或许还相对容易解决,若不能在落差中尝试彼此调适,便只好劳燕分飞。棘手的是当它放大到机构,乃至国家的层面时,领导人的成败就与他是否善于应付他人的认知息息相关。我这个学期的其中一门课是“公共部门的管理学问”,当中一再出现的关键词就是“perceived reality”。如何激发员工、如何奖励员工、如何打造一个愉快、有效率的工作环境,重点都围绕着员工必须视赏罚为公平的;否则纵使机制的设计是公平的,但只要没有相应得到员工认可,再好的机制也如同虚设。

  同理而论,政府要取信于民,不可忽视这个关键:任何客观事实都必须获得民众的主观认同。在风平浪静时,人民对于政府宣传的美好客观事实多半照单全收,可是一旦危机发生,更糟的是当它一再发生时,人民就难免开始质疑所谓的美好客观事实,并从各种疑点中旁敲侧击,构筑自己认为的事实。最怕是当人民认为的主观事实与政府看到的客观事实相差的距离越来越大,那将形成一道无法拉近的鸿沟,最终更可能导致政民之间的分裂。

  近年来,人民认为的主观事实与政府看到的客观事实不断在连串课题上展开拉锯。从引进外国人到住屋价格高涨,甚至接二连三发生的公职人员贪污事件,乃至最近轰动的原民防部队总监和原肃毒局局长被贪污调查局调查的案件,都一再考验政府如何应付人民的认知。

  有关外国人的课题,我们都知道客观事实是政府有一套眷顾新加坡人的措施,但人民却总是感觉到待遇不如外来人。同样的,政府用数据证明组屋价格依然是人民负担得起的,但民间看到的却是房子越来越买不起。再来,政府强调我国公共服务总体廉洁有效率,但接踵而来的丑闻却已让人民视为政府素质在下降。

打造一个令人满意的客观事实,是一门科学,可是要让人民认为的主观事实与客观事实相融合,却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了政府如何强化政民之间的沟通,让大家可以在同样的认知基础上迈进,以及政府如何加强同理心,以便更好地了解民间主观事实的成因。应付人心本来就不是易事,因为做得好不直接代表受众会同样感觉良好,因此在做得好的前提上,还有不能忽略的另一重要环节,就是要确保受众也认为好。

  套用回剧中人的话“不要被自己的错觉误导”,足以显示主观认知所产生的影响力,若不妥善应付,轻则让人意乱情迷误堕情网,重则对国家凝聚力构成不可小觑的杀伤力。

(作者是本报记者,目前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修读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