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26873610?origin\x3dhttp://hazeynut.blogspot.com',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messageHandlersFilter: gapi.iframes.CROSS_ORIGIN_IFRAMES_FILTER, messageHandlers: { 'blogger-ping': function() {} } }); } }); </script>
hazeynut @blogspot.com ♥
Sunday, October 23, 2011

Food For Thought

要不要

吴韦材

自聊室

  不是可行不可行。不是难不难。不是做到做不到。是从来没有感到过要有真正自发的需要。

  今年7月31日的晚上,我有一名热心于关爱人文的好友陈佳燕,就在我们自己国家这里,亲眼目睹了27名非洲马拉威孤儿用华语表演华语歌曲、马来歌曲、台语歌曲、广东歌曲、英语歌曲,并且吟诵华语诗词,弟子规,表演中国功夫,同时也不忘表演马拉威民族的传统舞蹈。

  这一群来自非洲的孩子,接触中华文化的学习从2年到6年不等。武术学习也大约仅仅2到4年而已,但从孩童们的汇报成绩,却让我这位朋友久久为之动容,多让人为他们感到骄傲。

  她很兴奋地把演出特刊、光盘全拿给我看。翻阅着特刊,我虽没到表演现场感染那气氛,可从报道及照片中,非洲孩子们的热诚仿佛还是热烫手的。可是我这位朋友的神情,却逐渐由原来的兴奋暗淡下去了,“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而我们的孩子却只会对华文抱怨连连?”

  “那不一样的。”我说。

  “华文难学么?在这群可爱的孩子身上不已经见证了‘只要你愿意,世上就没有学不好的事’?更何况他们不是华人,可他们华文学习进度却这么的快!”

  “这些非洲孩子学华文,是为了求存,我们的孩子学华文,是为了应付。”

  事实就是如此。
1992年,台湾的慧礼法师因缘际会抵达非洲,行遍东非各角落,看尽苦悲病死,2002年,他带领一群无畏无惧的义工深入该地,以马拉威作起点,建起非洲佛教救济站,除赈济非洲饥荒难民,并建孤儿院,2005年开始收养无依孤儿。

  孤儿们除了生活有着落,更有机会上非洲学校的课业,与此同时,学习华文,并进修职业技能。2007年,为改善健康并弥补非洲医疗不足,这些孤儿们也开始学习少林武术以强健身体。

  这就是完全不同之处。

  一边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是这个文化带给他一线生机,他当然全力以赴,争取这个新生的机会。无论自己原来的文化类型与这个新文化是多么地不同,但为了生存,为了以后的新希望与新憧憬,这就是唯一最好的选择。这里头涵盖了迫切与需要,应变与求存,每一个考量点,都是催促学习的动力。

  另一边,是被逼交差。华文,华语,充其量只是在一些华人社群里早已沦为口语的语文而已。职场上也派不上多少用场。说好听点,当学生时还肯学它,是因为它仍然算是一项科目,是有分数拿的,也不算白念,任何人要听多么冠冕堂皇的学习理由也都不难举出来。其实呢,就算完全不认识它也不见得就活不下去,尤其毕业后,钱途才是大主流,这比什么都重要,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就由它们继续在一边冠冕堂皇好了,我是什么人?我的文化情感倾向哪里?根本不重要,真的不重要,我会不会发达成功,那才是人生追求的考量。

  忽视这个现实价值,或不从这个现实价值去看问题,花再多钱请半打专家来分析,最终还是在一些高调的“文化啊、根啊、传统啊、传承啊”诸等名词上纠缠打转而已。偏偏就有人很喜欢这类解释,连失败也要弄得漂亮些,好像有了这般高调解释才是最具理由的交代。那就别怪永远难有真相了。

  不是可行不可行。不是难不难。不是做到做不到。

  是从来没有感到过要有真正自发的需要。是从来没归宿感。没认同感。没危机感。也没迫切感。

  简单不过,真正的关键,其实就在于自己要和不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