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26873610?origin\x3dhttp://hazeynut.blogspot.com',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messageHandlersFilter: gapi.iframes.CROSS_ORIGIN_IFRAMES_FILTER, messageHandlers: { 'blogger-ping': function() {} } }); } }); </script>
hazeynut @blogspot.com ♥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Food For Thought

脱节

傅丽云

大选前,跟某议员谈话时,谈起该区的公共交通情况。

  上午繁忙时段,巴士过于拥挤,车长不愿停下,许多上班族和学生只能望“巴”兴叹。这样的情况,不知能否改善?

  这位议员说:“我真不明白,为何这些人不提早出门?只要大家愿意提早出门,就能舒缓拥挤的情况。”

  我一时间听傻了,无法继续答话。

  选择在什么时间出门,有时并非搭车人的自由。

  当中,包括了赶着把孩子送到学校或托儿所的父母,以及赶到巴刹买鱼买菜为晚餐预先打点才能上班的职业妇女。当然,也有前一晚值夜班,须睡足了才出门的人。

  而且,如果大家都乖乖听话、提早出门,那繁忙时段不是要推前,情况还不是一样吗?

  开车的人,不明白天天挤巴士者的苦,尤其是下雨天。

  同样地,那些不拥车而时常为赶时间搭德士的人,也不能理所当然地对搭不起德士的人说,你赶时间,为何不坐德士?
前阵子,公共交通理事会宣布车资调整,从10月8日起,在早上7时45分之前在市区九个指定地铁站出闸的乘客,可享有3角钱的车资折扣,比现有的1角钱高。

  本报上个月就这项措施访问一些乘客,结果发现“早出门有折扣”的吸引力似乎不大,多数受访的上班族都不会为了省钱而提早出门赶搭地铁。

  他们普遍认为,7时45分之前也是非常拥挤,因此没必要为了享有折扣,而改变原本的出门时间。他们认为,地铁趟次不足才是早上乘地铁所面对的根本问题。要解决问题,应该从这里开始。

  一个说,为了享有3角钱折扣而提早出门不值得。太早出门就无法在家里吃早餐,结果到市区买价格偏高的早餐,不是更不划算?

  看来,即使当局把折扣提高到5角钱,无法早出门的人,也不会为5角钱而动摇的。坊间林林总总的反馈,恐怕很多是设定计划者始料不及的。

  我相信制订政策者都有改善的诚意,但在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是否能设身处地看看它们的可行性?

  议员访问选区,设施等硬体的问题,倒容易觉察,居民也比较愿意反映,但软体方面的民生问题,他们能真正明白吗?

  跟同事提起,她说,现在的政策掌舵人,多是“一体化”背景出身的:他们是名牌中小学和初院毕业生,然后拿奖学金到欧美顶尖大学深造,学成归来后,就成了制定政策的人。

  让精英管理国家没错,但,他们是否少了点什么?

  多年前的两起法庭案件,至今印象深刻。一是风油致死婴孩的案件,另一是靠通联车资卡的车票破的凶杀案。两名审案法官,不知风油和车资卡为何物,要主控官和查案人员解释。

跟律师朋友谈起,他说,这没什么稀奇,经济情况好的人,住有地住宅,每天开车往返公司,已不知外面的世界成了什么样子。

  这朋友也算是上层人士,开名车、住洋房。他忧心忡忡地说,社会被经济和阶级分化,已是大势所趋。如果当权者缺乏体恤之心,人民会很苦。

  曾推荐几个符合社区援助计划的穷朋友,去申请援助金。他们拿了一两次援助后,都不去了。

  一个坦言,低头向人讨钱已很不好受,但工作人员的态度更叫她难受。她近期再去申请,那里的人直接说,她申请很多次了,以后不能再申请了。

  物价高涨是事实,工资涨得慢也是事实。这朋友在快餐店打工,每月净收入不到600元,丈夫是散工,需抚养弱智儿和在念工教院的女儿。

  今年大选时,一些候选人在“斗穷”,强调自己童年吃过苦,证明自己的出身卑微。这背后反映出一种思维——大家都认为,出身优越的人是和低层有距离的。

  其实,即使出身卑微,也不能代表什么。很多穷人发达后,就会把过去的苦日子忘得一干二净;而相反的,一些出身优越的人,因为有体恤他人的善心,一直关怀着劳苦大众。

  这反映出,不论出身如何,关键是要有为民服务之心,踏实的去实践,就不会与群众脱节了。


轉載自聯合早報


super *face palm* when i read this.
This type of ppl can still be MP/Judge??

& gahmen still wonders why they lose our votes...

& the last point is precisely what i bring up earlier during Apr/May!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