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
陈智成
指甲图
买鞋子是一件极其头痛的事。盖因买一双鞋子之前要做的抉择项目大多太烦,往往对了这项失那项,买不成十分满意的。先是用途、场合选项;设计、颜色;尺码、舒适度;品牌、价格;当然还包括服务与口啤。现代人拥有一橱琳琅满目的鞋子,却难得十分满意的。九分八分七分甚至六分满意度,也就买了。反正鞋子多了,分摊起来,个别那双鞋子穿着的机会也少了。不怎么满意,买了束之高阁,等待哪一天,心血来潮,我哪来一双这样的鞋子?给自己一个久违的惊喜,也不错。
现代物资的丰盛,鞋子的外观条件,成为比较优先的抉择。可是,专家经常说,选买鞋子应该理性出发,鞋子的实质用途,远比其外观重要。穿鞋子除了保护双足,连带也保护双脚、保护脊椎、保护神经系统。偏偏造鞋子一般都是依据大众化的尺度,个别的脚板,个别的步行惯式,难得周全。不是鞋头太狭,鞋跟太松,就是鞋垫太软,鞋底太平。碰到爹娘生你一双不大众化的脚,左右不均、尺码太大太小、脚板太平、脚趾太宽……买不到适足的鞋子,在在只好勉强凑合者,司空见惯。现实中不会有笨到削足适履的人,然而,大部分的人穿着不真正适脚衬足的鞋子,知或不知地别扭过街,和削足适履没什么两样。
如果把我们买鞋子的头痛,去对比穷困落后的国度里没鞋子穿的子民,这头痛是不是就不药而愈呢?或者时不时回头看我们一双破鞋走天涯,成长路上的足印,会不会就理所当然地乐于接受今日蹩足的鞋子?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但是制鞋者只能凭标准数据造鞋,以款式潮流引导穿鞋者的消费心态,说是迎合市场需求,趋大众之所向,让大家自由抉择。事实上,变相的削足适履,别扭地走路,多少是,刚好相反,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