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害
正反合
吴启基
虽然国家“饥饿的直接威胁消除了”,经历现代化转型的人们,在精神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症候群。
前此曾写了《转型之灾》,现在是《转型之害》,说的是:由于全球趋势的由乡村转型到迅速发展的城市,社会的体制和生活作息改变了。过去“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形态,人力的要求可以高于一切,人们要多生育,要“有后”为大,是社会、国家的诉求,你不生不育,就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社会、对不起祖宗。现在和未来生活在都市里的青年男女才不这样想,当时我写,他们可以在权衡“购买电脑”和“生儿育女”两件事上,“敢敢”选择了前者。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有机会看到一本全球趋势分析的报告,提到时间进入2016年时,将有60%的全球人口,一起涌向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都市。而这个重要的人类大变身,离开我们生活的现阶段,只有短短几年,你抬不抬头,它是照样会出现。那么,到时,我们迎接的,不只是生育的锐减,还有可能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传统价值观的流失。有几件事立马给我找到写作小文的理由。
最近,日本的生育率又创新低。著名小说家辻井乔有一篇随笔《海滨墓园》,写的是他到法国南部小镇赛特寻访法国大诗人瓦雷里(Paul Valery)的墓园,结果让他看到“都市发展对乡村生活和社会”的严重破坏。
当他进入诗人墓地时,发现到整个墓园竟然插满白色告示牌。立牌者是当地政府。原来,那是一道道的迫迁令,再不修整,就要挖坟迁尸。他们才不管你是瓦雷里,还是里雷瓦。据当地人说,这么多年来,墓园没有任何人照顾,墓木已拱,墓草疯长,门前冷落车马稀。
日本也不乐观!日本在1965年左右,城市化率已达65%至70%。辻井乔写道,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批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入都市,导致首都和近畿产业的农村田园荒芜,墓无人扫。
同样是亚洲国家,韩国在1960至1970年间,城市人口增长率已高达5.6%,1970年的城市化率更占50.2%。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报道说,韩国的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也实现了从农耕社会走向工商社会的经济类型,社会也从“传统”迈向“现代”。
韩国的转型速度之快,令人瞩目。资料提到,1960年至1980年,全国城市由27个增至40个,城市人口,有些已达到2143万,占全体人口的57.3%。早在1980年,汉城的人口密度已高达每平方米1万3343人,远超过纽约和大阪。
亚洲的转型情况如此,欧洲又如何?
圣诞节听新闻报道:意大利中部的阿布鲁佐山区,本来有一种近乎天籁的哀怨深情风笛音乐,就因为居民不爱音乐而爱上都市的繁华而濒临灭绝。
这种风笛,乐器是以当地产的木材雕造而成;它的音箱之皮,是出自当地的山羊。当然,吹奏者必须是同乡才行,外地人也许可以,硬是味道出不来。
乐器的灭绝,原因是:很多当地的少年、青年向往都市生活,纷纷和乡土说“拜拜”,也当然向祖先存留下来的风笛说“拜拜”。风笛之声几近灭绝,现在已经乡民大觉醒,正在全面抢救中。
论者说,虽然国家“饥饿的直接威胁消除了”,经历现代化转型的人们,在精神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症候群:一方面,从农耕社会转型为工商社会,人们通过机器、工业、科技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改造,实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另外,资本主义工业化也带来了人的异化和劳动的异化,同时也产生了经济贫富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和人口锐减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