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后
吴启基
正反合
有不少人在谈到国人生育锐减时,把矛头指向:工作压力、生活指数、居住空间、身体健康等征结。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能不能生育与会不会生育。
以上所言,极是!极是!但,好像只是触及细枝末节,并没有言及它的根本。比如在过去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祖辈辈,一定也天天、时时顾虑到工作压力、生活指数、居住空间、身体健康等“人之大患”,更加可怕的,天灾、战争的肆虐和人祸、瘟疫的危害,但曾曾祖父们和曾曾祖母们,仍然没有在问题前面升白旗,尤其在生儿育女的大事上放慢脚步。可能还因为逃难和贫穷的加剧,反而生得更快、更多也更好。那是什么原因?
而如果说,生育是夫妻两人的事,需要国家、社会、人民、邻居、同事、朋友从旁(从中就不可以)给予大力鼓掌、鼓励,大家扪心自问:难道我们这些“闲杂人等”,没有发挥到任何啦啦队的义务?那真是毫无根据的怨言了!
尤其是新加坡政府,简直是天天耳提面命,好事好言做尽说尽,奖赏加上假期,搞到一年要生几个都可以(一笑)。如此盛情盛况,只差没有近距离从旁指导分劳。我们的鼓励生育计划,真是全民上下,做得卡大卡大。此外,健康的问题,也经过科学和医学的同步开发。包你会生,而且随心随性,要生几胎就生几胎,其中如:试管婴儿、“代母”生育,等等。
卡大卡大依然没有奏效,近读一些比较严肃的研究,其中一份全球化报告提到都市全球化的原动力课题,使我想到可能是都市化造成人类的”生产力“下降。
原因是,目前和未来的发展等一切人类的活动,其中的大项是人口、创造、商业、消费、竞争、教育、医疗等,目前你碰到我碰到的问题,全部发生在钢铁森林之中。
根据资料,20世纪的全球都市人口,是从2亿2000万增至28亿,到2007年,已经增加到33亿,其中又以亚洲、非洲人增加最快。研究让人想到:都市人口的激增,也代表了人类生活、居住环境的重大改变,大量人口从过去的农村涌入都市,中国和印度最为典型。也因此,人类的生活结构也从过去的农村转型为都市。而都市的结构和环境,也许不利于人类的生儿育女。
以中国和印度两个“生仔大国”为例,两国过去全是以农立国,农业国家的财富和生活,全都和土地、耕种有关,这两者都需要有足够的人力,同时以人为本(目前还是如此),也唯有如此,才能保全个人和家人的财富和安危于不堕,生生不息、永享太平。华文中的“男”字,为什么是“力”和“田”?“壮”字为什么是“床”和“士”?不是明摆着,两件不同事情与人口与生育有关。又为什么华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在农业社会,没有孩子,等于没有前途。
以前读过一篇中国的农村小说,说的是,两户农民为了争夺那条为农田提供生命力的田水,而发生喊砍喊杀的纠纷。最后的结果,不是以理获胜,也无关法律,而是以“人多好办事”的一方获胜。从这里可证,多多生育是个人、家族,甚至是国家需要,当务之急啊!慢生少生都不行。套一句学术用语,那是社会诉求,人人有责。说到人类基本的温饱,农村除了田地的各种种植,山中采果,水中抓鱼,日子美美照样过,周围国家,可以找到很多生动证明。
都市类型呢?都市是靠机械、电脑、电子在作业,都市的人口越来越像机械、科技发明的奴隶,甚至还是“配角”。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至此受到很大的挑战。只有一个电脑、一个 iPod,整个生活和世界全是台端所有。再加上都市的生活指数日益提高,很多年青人甚至可在买电脑和生孩子间,选择了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