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真
李永乐·
客船钟声
最喜欢四五岁的孩子,不管男童女童,都是很可爱的年龄。他们刚脱离婴孩时期,步入似懂非懂、由朦胧转向清晰的认知阶段。
小童当然能跑会跳,也识叫爹喊娘,清亮童稚的嗓音,好奇的眼眸,扫描外边的世界,童言童语,出人意表的天真,经常逗得大人开心。
你瞧这个年龄的幼童,他们玩是玩、闹是闹、或者调皮捣蛋,都一派的专注,没有丝毫的做作,即便睡时做梦,嘴角淌口水或微笑,也是自然的表情。
人生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约莫七八十年光景,无明以来由行与识形成的名色,到诞生成长乃至老死,通过六种感官接触外物,逐渐沾染人情世俗的习气,和与生俱来的业力相互作用,再造不同的善恶因果。
孩童时代的天真无邪,很快就在各种“感受”之中,被苦乐爱憎的种种分别心取代。于是原本纯真的孩童,在父母的教育下,开始懂得“趋赏避罚”,晓得迎合父母的喜好,在争宠过程中,慢慢学会排挤和嫉妒。成长的代价往往就是失真。
人的贪爱欲望一旦形成,必然萌生占有的念头,以及准备“夺取”的行动,小时候的占有欲,最多是糖果和玩具。随着年岁的增长,接触面的扩大与环境的复杂,争夺的涵盖面和手段,必然日趋强硬与卑劣。
大人世界的“由爱生取”,涉及范围很广,包括物质与精神层面,明争暗斗层出不穷,人渐渐在成长,原本纯朴的心灵,被名利物欲的习气,一层一层地覆盖,本真蒙上了阴影,虚伪取代了真诚。
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中,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寻常的微笑,也蕴含繁复的内容,很难再发自内心深处。语言、表情和动作,都是有所为而为,言行必须计量效果与后果。
说话的场合、对象、旁边还有哪些人,该做怎样的反应,都得衡量得失,考虑后果,哪怕是提个建议、给点批评,也得留意对象的可能反应,绝对不是“就事论事”那般的单纯。
因为凡人都有善性,即便污染蒙尘,也会怀念纯真的童年,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简单直接,有争夺也没怨恨、猜忌与报复,物欲还没烧掉本性,所以哭是哭笑是笑,因为不失真,即使生气的模样,也比大人可爱得多。
轉載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