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dy><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setAttributeOnload(object, attribute, val) {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false); } else { window.attachEvent('onload', function(){ object[attribute] = val; }); } } </script> <div id="navbar-iframe-container"></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apis.google.com/js/platform.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gapi.load("gapi.iframes:gapi.iframes.style.bubble", function() { if (gapi.iframes && gapi.iframes.getContext) { gapi.iframes.getContext().openChild({ url: 'https://www.blogger.com/navbar.g?targetBlogID\x3d26873610\x26blogName\x3dDreams+%26+Perseverance..\x26publishMode\x3dPUBLISH_MODE_BLOGSPOT\x26navbarType\x3dSILVER\x26layoutType\x3dCLASSIC\x26searchRoot\x3dhttps://hazeynut.blogspot.com/search\x26blogLocale\x3den_GB\x26v\x3d2\x26homepageUrl\x3dhttp://hazeynut.blogspot.com/\x26vt\x3d5694730461771843298', where: document.getElementById("navbar-iframe-container"), id: "navbar-iframe" }); } }); </script>
hazeynut @blogspot.com ♥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一向很敬佩古人的智慧, 現代人有時還得直嘆不如呢!
看到現世的亂像, 有時想想,我們現代人究竟是變聰明了呢還是變笨了?

古为今用-韩山元
韩山元

古人的智慧不能轻视,先哲留下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仍有启发,先不说古人的哲学、伦理、美学、文学、书法、绘画我们仍旧不离不弃,有不少还被我们视为瑰宝,就说说古人留下的成语吧,那些口口声声说要跟古人彻底绝缘的人,讲话、写文章能够完全不用成语吗?

台湾有个经常吞陈水扁口水,为阿扁擦鞋又擦屁股的教育部长,姓杜名正胜,曾经公开呼吁台湾学生不要用成语,他说“成语这个东西会让人思想懒惰、头脑昏钝、一知半解”。他还直言:“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妙就妙在,他在咬牙切齿骂成语害人的同时,自己就用了“一知半解”这句成语。想走出古人的智慧的人,大概没想到会被古人的智慧绊倒。

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留在哲学思想领域,因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在哲学。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巨大且明显,而精神文明建设往往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就说文学吧,现代人的诗从总体来说有超越唐诗宋词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个别的现代诗人能与唐宋诗人平分秋色。

如果宗教信徒能从上千年的宗教经典中吸取精神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学说中吸取智慧呢?

传统学说如果不能走出传统,就必然跟传统一起失传。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外壳,应注重的是传统的内涵,也就是精神。当代儒学研究者、历史学家余英时说过,儒学是一种“游魂的学说”,它不是固定在某一个躯体中的,而是可以依附在不同的躯体中。甚至是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党里头。

儒学乃游魂,这是很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如鲁迅说的,孔子乃丧家之犬。因为无家可归,所以四处找人依附,那不是跟游魂差不多吗?孔子生前运气一直不好,死后运气渐渐好起来,而且是越来越好,进入21世纪,尊孔之风又起。为什么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了,孔子乃“圣之时者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最能适应潮流的圣人。

我近来花点时间去读《孟子》,越读越是觉得孟子有些见解放到今天还是很管用。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连毛泽东都拿来用。孟子两千多年前有个观点特别具有现代意义,那就是人有恒产即有恒心(孟子的原话是:“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我不敢肯定新加坡政府最初在考虑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时,是不是受了孟子的启发,还是孟子和新加坡领导人的思路不谋而合,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让人民拥有恒产,确实是新加坡能维持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石和前提。

将解决人民“住”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目标先是居者有其屋,然后是竞相提升其屋,让住屋不断增值,而且越住越阔气,这样人人有个安乐窝,很多人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借用鲁迅诗),人心求安定,最多是求“小变”,不希望有“大变”,更不想看到天下大乱,要是有人上街示威,扔石头可千万别扔到我家里来。犯上还可以容忍,但最好别作乱。这就是有了恒产的老百姓的普遍想法。现在一些尊孔者一头栽进《论语》中,对孟子却没有好好研究,对其他先秦诸子更是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个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