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很敬佩古人的智慧, 現代人有時還得直嘆不如呢!
看到現世的亂像, 有時想想,我們現代人究竟是變聰明了呢還是變笨了?
古为今用-韩山元
韩山元
古人的智慧不能轻视,先哲留下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仍有启发,先不说古人的哲学、伦理、美学、文学、书法、绘画我们仍旧不离不弃,有不少还被我们视为瑰宝,就说说古人留下的成语吧,那些口口声声说要跟古人彻底绝缘的人,讲话、写文章能够完全不用成语吗?
台湾有个经常吞陈水扁口水,为阿扁擦鞋又擦屁股的教育部长,姓杜名正胜,曾经公开呼吁台湾学生不要用成语,他说“成语这个东西会让人思想懒惰、头脑昏钝、一知半解”。他还直言:“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妙就妙在,他在咬牙切齿骂成语害人的同时,自己就用了“一知半解”这句成语。想走出古人的智慧的人,大概没想到会被古人的智慧绊倒。
古人的智慧更多的是留在哲学思想领域,因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在哲学。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巨大且明显,而精神文明建设往往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就说文学吧,现代人的诗从总体来说有超越唐诗宋词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个别的现代诗人能与唐宋诗人平分秋色。
如果宗教信徒能从上千年的宗教经典中吸取精神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的学说中吸取智慧呢?
传统学说如果不能走出传统,就必然跟传统一起失传。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外壳,应注重的是传统的内涵,也就是精神。当代儒学研究者、历史学家余英时说过,儒学是一种“游魂的学说”,它不是固定在某一个躯体中的,而是可以依附在不同的躯体中。甚至是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党里头。
儒学乃游魂,这是很客气的说法,不客气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如鲁迅说的,孔子乃丧家之犬。因为无家可归,所以四处找人依附,那不是跟游魂差不多吗?孔子生前运气一直不好,死后运气渐渐好起来,而且是越来越好,进入21世纪,尊孔之风又起。为什么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了,孔子乃“圣之时者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最能适应潮流的圣人。
我近来花点时间去读《孟子》,越读越是觉得孟子有些见解放到今天还是很管用。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连毛泽东都拿来用。孟子两千多年前有个观点特别具有现代意义,那就是人有恒产即有恒心(孟子的原话是:“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我不敢肯定新加坡政府最初在考虑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时,是不是受了孟子的启发,还是孟子和新加坡领导人的思路不谋而合,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让人民拥有恒产,确实是新加坡能维持长治久安的一个基石和前提。
将解决人民“住”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目标先是居者有其屋,然后是竞相提升其屋,让住屋不断增值,而且越住越阔气,这样人人有个安乐窝,很多人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借用鲁迅诗),人心求安定,最多是求“小变”,不希望有“大变”,更不想看到天下大乱,要是有人上街示威,扔石头可千万别扔到我家里来。犯上还可以容忍,但最好别作乱。这就是有了恒产的老百姓的普遍想法。现在一些尊孔者一头栽进《论语》中,对孟子却没有好好研究,对其他先秦诸子更是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个偏差。
在報章上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很有意義。。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就是可以這麽簡單。。 但爲何人總是喜歡將再簡單不過的事複雜化呢?
一個點頭,一個關懷的眼神, 一個會心的微笑
一切儘在不言中。。
生活 就是爱
吴韦材
也许只是平淡,但生活里头所包含着的,确实是一份爱。
有些事情很简单。留一盏等人回家的灯。留着一锅保温的饭菜。注意到衬衫袋子脱线了就替对方一针一针照着旧缝痕补好。口味也迁就一些,说话也尽量留着些余地,只要发现到一些愉快和甜美,就想到要与对方分享。
并不是很难做到。
但你先得把对方放在自己心里一个你最关切的位置上,同时也把对方放在两人生活里一个大家都感到舒适的位置上。做到这点之后,那么只要双方理解到了位,体谅与关怀也就会跟着到位。
就那样。
比如周末一齐去逛早市的感觉。其实不也就那么两个人,却发现原来对着些鱼鱼菜菜竟也能有那么多不同话题可以挖掘。顺便可以探索一下对方口味。嘿嘿,挺管用的,冷不防还找一天悄悄做出那道对方某天只是随口说出来的怀念菜肴,看着对方脸上那意外与感动的神情。
有时,也就在一杯水里。
有时,也就在一大堆人群中你远远传给对方的一个肯定眼神里。
有时,甚至什么都不必多说,心里就已能知道对方会作出个什么反应。
有一縷絲絲的無奈。。
人雖是堪稱最有智慧的動物,但也不能控制時間。。
不知不覺我的本命年又要來了,相對于我在之前的本命年時的興奮, 我現在有點提不起勁。。
察覺我好像變老了,已經會開始緬懷過去, 並且有點害怕面對將來。。
真不知到我真的老了會怎麽樣。。